惊人的追蛇定律:喜欢“较劲”的父母,养不出优秀的孩子

栏目分类惊人的追蛇定律:喜欢“较劲”的父母,养不出优秀的孩子

你的位置:新航娱乐 > 关于新航娱乐 >

惊人的追蛇定律:喜欢“较劲”的父母,养不出优秀的孩子

发布日期:2024-08-11 16:31    点击次数:198

情绪化的父母,消耗的是孩子的心力。

如果你希望孩子优秀,千万不要总和他较劲。

——虎妈

▽▽▽

作者 | 枳为橙

网上有这样一个故事流传甚广:

一个人在野外行走的过程中,被突然出现的一条毒蛇咬伤了。

他第一时间做的不是治疗伤口,防止毒液扩散,而是为了泄愤,捡起一旁的树枝就向蛇的方向追了过去,想立马将蛇打死。

时间一分一秒过去,蛇早就溜得无影无踪,而他已经因毒性发作,倒在了路旁。

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“追蛇定律”。

如果你遇到问题只会宣泄情绪,不断和对方对抗纠缠,而忽略问题的根本所在,终会错过最佳时间,迟早伤及自身,酿成大祸。

仔细想想,现实生活中,有不少父母也常常陷入这样的思维逻辑中:

看到孩子学习成绩下降,便大发雷霆,句句辱骂,自己气得血压飙升,还让孩子从此失去了信心,开始自暴自弃。

读懂了“追蛇定律”你就会明白,“一味较劲”的父母,迟早会将孩子推向无尽的深渊。

前段时间,看到一个视频刷屏了:

父亲和儿子对于人生的规划产生分歧,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。

父亲皱着眉,一脸嫌弃的贬低儿子:“反正就不是好学生......”

儿子忍着怒火,努力想跟父亲解释:“每个人见识世界的方式......”

话刚说出口,父亲直接打断了他,继续责备:“莫狂躁,这样不好。”

儿子看到父亲的态度,只能无奈地苦笑,但还是尝试沟通:“我们能不能聊天?”

可父亲依然皱着眉指责:“你这样会让人讨厌,谁都不喜欢......”

儿子不愿意接受父母安排的未来,整理好心情继续解释:“我想要我的人生,我不想你给我安排好人生......”

父亲直接表示不愿意再交流:“不能聊我们就不说了!”

儿子想继续说些什么,父亲直接愤怒打断:“你能聊不!”

至此儿子彻底被激怒,情绪崩溃地大喊:“你能不能听我说话,我在你面前,我是你儿子.....”

《父母的语言》中,讲到一个很深刻的观点:

“情绪化和存在有害压力的语言环境,会对孩子脑前额叶皮层的发育产生不利影响,导致孩子自我调控和执行功能发育不全,最终危及孩子和他们成长后应对生活压力的能力。”

当你指责孩子性格易怒、脾气暴躁的时候,不妨想一想,自己平日里用什么样的态度和孩子沟通,又是用什么样的情绪去面对孩子。

教育路上,孩子身上的毛病,往往就是父母自身问题的折射。

父母抱着何种心态应对教育,将来就会培养出一个什么性格的孩子。

就像心理学家武志红说的那样:

“你给孩子恨,却妄想从他身上得到爱;

你给了孩子痛苦,却妄想从他身上收获感激;

你给了孩子阴影,却妄想他永远积极向上没有阴霾。

这是永远不可能的。”

善解人意的父母,才会养出通情达理的孩子。

不和孩子较劲,是为人父母最高级的修养。

李玫瑾教授曾讲到过一个理论:

“孩子的行为和心理,都是过去经历的折射,与幼时的家庭养育方式密切相关。”

的确如此。孩子的成长环境,很大程度决定他以后会走什么样的路。

家庭的相处模式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,通常会影响孩子的认知以及看待问题的角度。

而那些看似被稻草压垮的孩子,其实内心早已承受了千斤重的难过。

山东淄博,13岁女孩跳楼的事件,引发了很多网友的关注。

女孩在被母亲训斥后,产生了轻生的念头,随即反锁了房间门,坐到了六楼的窗边。

为了稳定女孩的情绪,消防员劝说女孩的母亲先道个歉,给孩子一点生的希望。

可这位母亲在听到消防员的建议后,非但没有半点友好的态度,还决绝地走开,表示自己不可能跟女儿道歉。

消防员只好继续劝孩子的母亲:“如果你说不出口道歉的话,我教你一句一句地说行吗?”

可母亲依然固执地在争论对错:“她每次都威胁我你知道吗?”

女儿万念俱灰的时刻,母亲却还在计较“谁是谁非”,甚至认为为人父母“高高在上的地位”大过一切,实在是悲哀。

老话说得好:家不是战场,不需要摇旗呐喊,论谁胜败;家,不是棋盘,不需要小心翼翼,处处提防。

教育最大的失败,就是过于斤斤计较鸡毛蒜皮的小事,却把改变人生轨迹的关键性问题不当回事。

把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视为“矫情”,却将打碎一个花瓶的错误当作洪水猛兽。

情绪上了头,就揪着那些“花瓶碎片”不放,只要想起来一次,就训斥孩子一次。

将孩子的成长规划抛之脑后,却因为孩子做错了一个题,就辱骂他是个“废物”。

久而久之,孩子遇到难题,要么逃避,要么由于惧怕不敢和父母沟通,最终小事拖成大事,自毁前程。

教育孩子的过程中,小事说不停,大事拎不清,正是“一团乱麻”的源头所在。

不禁想起一个点赞颇高的案例:

一个家里的监控视频下,孩子不小心摔坏了小提琴,愧疚地眼泪直流,还向妈妈道歉:“对不起......”

妈妈听闻后,没有一句责备,只是安慰孩子:“没事儿,咱想办法解决就好。”

爸爸立刻拿起小提琴,尝试能否修理。

孩子随后提出要用自己的压岁钱去修琴,年幼的弟弟听到后也附和道:“我赞助20。”

餐桌旁的爷爷也赶忙笑着表示要赞助2000,还开导孙女:“又不是有意的。”

最后,一家人一起设定了捐款奖励,为了感谢爷爷的赞助,允许他破例喝酒;弟弟还抽到了可以让全家喝奶茶的奖品。

很认同一个观点:父母存在的意义,并不是给予孩子舒适和富裕的生活。

而是当你想到你的父母时,内心就会充满力量,会感到温暖,从而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。

拥有“松弛感”的家庭,才能养育出内心富足的孩子。

一个人只有从家庭获得了满满的能量,才能更加自信且勇敢地迈向未来,人生的路才能越走越宽。

富养孩子,与其给他金山银山,不如给他一颗强大且健康的心。

教育专家劳拉·马卡姆说:

“育儿最重要的规则是针对父母,而非针对孩子的。

父母首先要解决自身的问题,才能建立理想的亲子关系。”

如果一个孩子始终被家庭的情绪消耗,那么他走每一步都是在负重前行。

只有环境足够包容松弛,孩子向前的脚步才能有力量。

前两年,一位来自宁海中学的赵启琛考生,因“高一常考倒数第一的男生考入清华”的新闻上了热搜,大家都很好奇他是怎么逆袭的。

提起自己从刚开学时总是倒数,到最后以705分的好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,赵启琛说,妈妈对他的影响特别大。

谈到妈妈时,他充满了感激:

“我妈从不因我的成绩不理想而责骂我,在我迷茫失落的时候,她总是不断地鼓励我、支持我。”

他的妈妈说:

“他考砸了,就找我发发牢骚。我就安慰他,给他拥抱。我也没别的办法,就这样一直宽慰一直宽慰,一天天就过去了。”

正如赵启琛所说,逆袭的秘密,其实并没有多么高深,没有高人指点,也不是获得什么高考秘籍,只有来自父母的坚定支持。

智慧的父母,都在做孩子的“定海神针”——

不管孩子表现如何,都能够保持高度稳定、正向乐观的情绪。积极看待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问题,相信孩子的潜力。

比如在孩子调皮捣蛋的行为背后,看到他旺盛的好奇心和探索欲,再去想办法做出正向引导,而不是一味地压制、否定孩子。

在孩子遇到困难、受到挫败的时候,用理解和鼓励去增添他的勇气和自信。

信任、鼓励和支持,永远是孩子茁壮成长最好的养料。

父母通过向内觉察和实际行动,安放好自身的恐惧和焦虑,从而提升自己的安全感和价值感,活出人生的乐趣和意义。

因为教育是一场渡人渡己的修行,唯有父母担起每一份责任,保持一个良好的情绪状态,才能与孩子共同奔赴美好未来。